当前位置是:首页 > 社会学
社会质量理论观照下的现代化道路
日期:2024-03-2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现代化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将持续引领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前行方向。现代化建设涉及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多个方面。因此,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会质量全面提升的过程。社会质量理论的初衷就是寻求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全面性,进而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质量理论框架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匹配。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现代化评价方式,社会质量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社会的全面进步状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第一,加强社会经济保障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个体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这就需要构建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保障体系,从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从而激发社会成员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使其更好地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因此,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成员社会经济保障水平的提升。

  社会质量理论认为,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发展红利需惠及每一位社会成员,让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果实。换言之,在强调宏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微观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关注,要在实现经济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保障水平。只有不断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保障水平、持续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才能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二,铸牢社会凝聚意识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在社会质量理论中,社会凝聚维度体现了社会价值观整合和社会团结。良性运行的社会必定具备社会团结、社会互信、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等基本的价值信念特征。因此,社会凝聚强调在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凝聚人心,团结向前。在具有高凝聚意识的社会中,社会成员能够实现与他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塑造出积极的社会认知共识。并且,在价值取向上能够兼顾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取向,保障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致性。

  加快推动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下社会的共识。然而,在推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社会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如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社会信任水平降低、社会凝聚力减弱以及消极的社会认知等。如果一个社会的整体凝聚意识不强,缺乏共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则会导致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因缺少一致的价值认同而产生矛盾和冲突,社会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进而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铸牢社会凝聚意识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一致的、积极的社会发展认知。

  第三,提升社会包容水平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包容是社会宽容对待不同特征社会成员或弱势群体的状态,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社会质量理论认为,高质量社会应当保障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在社会权利享有以及生存发展条件等方面的一致性。

  推动现代化建设势必需要提升社会的整体包容水平。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弱势群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社会歧视和排斥,导致其社会融入程度偏低。此外,在制度层面,现行的一些制度设计尚不完善,不同社会成员在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上存在一定差异,特别在教育、医疗、养老、户籍等社会福利享有上存在差距。因此,推动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弘扬平等包容的社会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制度层面着手,打破制度藩篱,消除具有制度性歧视的社会政策,摒弃具有社会排斥倾向的政策,科学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增进社会包容,提升社会整体包容水平。

  第四,增强社会赋权水平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社会赋权是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社会质量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所追寻的目标就是通过社会赋权为个体创造更多提升社会能动性的机会,充分挖掘个体潜能,提升个体能动性,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社会整体发展质量。

  现代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社会整体进步而忽视个人发展,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既包括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涵盖个体能力的提升。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个体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性承诺与社会质量所追求的个体“社会能动性”提升的目标是一致的。政府要通过提高社会赋权水平,从社会参与渠道和参与机制等多个方面打造有利于多元社会主体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激活社会成员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活力,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参照,我们要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方面提升社会整体发展质量,夯实现代化建设道路,推动社会质量提升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深度耦合,从而使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学海》编辑部副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链接地址

责编: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