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社科动态
“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日期:2024-01-2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1月13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3)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在沪召开。与会专家围绕“两个结合”的历史规律、内在逻辑、理论创新、实践进路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准确理解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
  “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程规律性的深刻揭示。北京大学教授顾海良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程中,“两个结合”的演进既有空间维度上的并行性,又有时间维度上的继起性。关于“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尤其深化了“第二个结合”历史演进和时代意义的思想真谛和本质规定。“第二个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使我们能够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必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表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含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百余年实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赓续具有革命性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提出,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需要与强国复兴相匹配的文化主体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
  科学把握时代要求与实践进路
  在“两个结合”中,中国具体实际侧重强调当下时代的现实国情,凸显的是时间维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以思想观念和精神理念为内容,具有更加宏阔纵深的历史感,指向更为厚重的价值根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曾峻提出,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深刻认识这一命题的重要基础。“第一个结合”侧重客观社会实际,突出实践的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则侧重历史文化实际,突出文化的主体性。其中,“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第二个结合”体现出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认为,“两个结合”是讲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故事的重要基础。新时代讲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经”,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来讲述中国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现实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新篇。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文化的实践本质,擘画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蓝图;把握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属性,谋划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战略部署;聚焦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科学凝练“两个结合”,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广阔前景。

链接地址  


责编: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