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民族文化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2018-06-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遗产三大方面,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复合性遗产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景观、线形遗产、红色遗产等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为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技艺、传统知识如中医药知识、历史地名、文化空间等;文献遗产以历史古籍文献、历史档案、地方志乘、家谱等为主要内容。

文化遗产构成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及文化体系、文化智慧、文化家园和文化特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5000多年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家,其连续发展而积淀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厚,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主要载体及内涵。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如何认识文化遗产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及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等指示精神引领下,我国的文化遗产在得到积极保护的同时,也在更多方面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从实践层面归纳,可以发现文化遗产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

文化遗产是中国城市、城镇、乡村乃至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它让许多城市、城镇、乡村拥有根脉、特色和魅力,如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新疆吐鲁番、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江南水乡古镇、西南村寨等;还有许多文化遗产地本身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地,如杭州西湖、山西五台山、南京秦淮河与紫金山、甘肃敦煌、承德避暑山庄等等。

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资源。如我们利用文化遗产建立起大量服务于民众的博物馆、美术馆、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民俗村等等。可以说,离开文化遗产,这些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创新项目将无从依托。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新作用能够让人民的生活更幸福,心灵更丰富,环境更优美,发展更持续。

文化遗产作为特定人群和地域的创造物与共同记忆、文化认同载体和精神标识,可以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是让人拥有文化归属感、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滋养。可以说,离于文化遗产,社会将变成文化沙漠,因为我们的语言、文字、宗教、文艺、工艺、价值观、家庭制度、礼仪、节庆、民俗、传统医药、传统知识等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和精神生活依托,让我们每个人拥有了丰厚的心灵世界和立身处世的人格要求。这些物质的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都是千百年来的创造,在历史进程中经过了不断的积淀、扬弃、传承,今天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系统的文化遗产的滋养、维护、支撑,又从何谈起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呢?

二、服务于科学研究事业

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人类的文化智慧、文化创造、文化知识和文化运动规律,它能够引导我们在当代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如学术界对人类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时代”生产力运动规律的认知即是从考古遗产中得来。文化遗产中许多知识领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大量文化遗产领域的知识发现、知识概念和知识体系进入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出版物,以及博物馆和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王国,开拓着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如古建筑学、科技考古、古人类学、基因考古、疾病考古、环境考古、产业遗产开发研究、文化遗产调查和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技、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物修复等,产生了诸多跨学科研究方向,以及大量现代科技方法和科技创新问题,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三、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转化为现代文化经济,推动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健康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最典型的实例就是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参与力量。中国各地重要的文化遗产几乎都能够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如兵马俑、故宫博物院、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厦门鼓浪屿、澳门大三巴等。这样的态势既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传播了多样性的文化和知识,让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了文化传播、文化启迪和文化分享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

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手工制造业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生活中可以成为特定生活方式的创造者,从而赢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消费市场。如龙泉青瓷、宜兴紫砂、南京云锦、江宁金箔、福州漆艺、苏州刺绣、扬州玉雕、北京景泰蓝、天津杨柳青年画等传统工艺和传统美术在当代人的生产生活中大放异彩。文化遗产还可以成为现代创新产业的重要资源,如中医药业、民族饮食业、民族建筑业及装潢业、民族包装业、民族设计业等都需要文化遗产资源的直接参与。文化遗产更是许多文化创意业的重要对象,如近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乃至全国博物馆界兴起的文博创意产品正方兴未艾,深受民众喜爱。

文化遗产是文学、绘画、电影、曲艺、音乐、戏曲、舞蹈等文艺创作的直接对象,也是开掘素材、摄取信息、捕捉灵感及进行多样性创作的文化资源,为当代和未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支持和供给。离开文化遗产,我们的文化创新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失去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思想链接,失去文化和文明连续发展深层思考的力量,也就很难产生经典作品。

四、服务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传播与文化合作

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特色性使得它可以成为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人群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互相对话、互相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心灵沟通的平台和渠道,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民众走出封闭和孤独,生发出相互理解、尊重、分享的美好感情和深切认知的合作意愿,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和睦。如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发掘和展示,就使相关国家加深了彼此认知,促进了传统友谊。现在,无论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观览各地的文化遗产,进而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还是中国每年多个文物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欣赏到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创造,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作出了独特贡献。

总之,人类实践反复证明,没有能够离开文化遗产的“今天”,也没有离开文化遗产的现代化。随着人类科技发展和物质产品生产能力的日益提升,人们更加渴求的是能够丰盈心灵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而文化遗产将在这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文化遗产虽然是先人的创造,但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基础,它与自然遗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健康延续的必备条件。5000多年文明连续发展的中国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量文化遗产,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也是世界的文化宝库。中华先民创造的丰厚无比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之基和文化创新之源。为此,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承文化发展之源,我们要筑牢民族精神家园和文化自信的根基,珍惜民族文化创新资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编:梁旭龙